米字形高铁促进河南区域协调发展
谷建全
高铁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交通工具,不但便利了人们的出行,而且大大提高了要素流动的效率。随着河南建成全国第一个米字形高铁枢纽,高铁对河南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成为促进河南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
加快了城镇化发展
米字形高铁的建成,全面提高了沿线城镇的通达性,提升了城镇的集聚效应:一是密切了沿线城镇与外界的联系,增强了河南城镇对要素的集聚力和吸引力;二是放大了城镇资源禀赋优势,特别是高铁对人口流动具有显著的诱增效应,原先交通不便的中小城市,因人流涌动成为热点城市。在集聚效应的作用下,米字形高铁不仅牵引着沿线城镇的经济动脉,更“补强”了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一环。一方面,米字形高铁建成后,涌现出一批以高铁站为依托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这些枢纽既是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交通综合体,也是集交通、商业、金融、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极大地提升了城镇化水平。如,2019年郑阜高铁开通后,周口市立足交通区位优势,倾力打造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以高质量项目建设为城镇化增势赋能,促进了城镇化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米字形高铁缩短了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距离,为推动以郑州为核心的都市圈轴向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增强了城市群、都市圈对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力,提升了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力,使河南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的协同发展体系,有力提升了中原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
米字形高铁的建成,带动了相关产业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快速转移,增强了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城市向农村的经济辐射,形成了辐射效应,推动了沿线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从数据来看,米字形高铁建成后,郑州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为1.69∶1,三门峡、许昌、漯河、济源、焦作、鹤壁、新乡等地也进入低于2∶1的区间内,高铁已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具体来说,一是补齐了河南农村地区交通短板。将农村的货物、资源、人力“发出去”,把城市的资金、项目、游客“引进来”,从而支撑和巩固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二是便利了农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长期以来农村由于交通闭塞相对落后,高铁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有力带动了农村现代化。三是打破了城乡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广大农民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往往从边际报酬较低的区域转移到边际报酬较高的区域,有了更多就业选择,农村总体收入得以改善。四是高铁网的加密布局和高时效有助于降低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成本,促使城乡要素重新配置,从而改变城乡产业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米字形高铁的建成,为沿线区域提供了良好的流动条件,推动了产业、资本、技术、知识等外溢,带动了创新要素在沿线城市集聚和扩散。特别是,米字形高铁压缩了河南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内科技发达区域的时空距离,提高了区域之间的可达性,促进了河南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一是米字形高铁提高了交通的便捷度,加速了区域之间知识、技术、人才的交流,吸引创新要素向交通便利区域集聚,为沿线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米字形高铁为沿线城市创新活动提供了诸多便利,带动高铁城市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加快了区域之间信息流动、知识溢出与技术扩散,推动高铁沿线科技创新水平提升。三是米字形高铁增强了跨区域的创新合作,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促使沿线城市在集聚创新要素、吸引高科技企业、引进创新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放大,并转化为科技创新的综合优势。如,郑州、洛阳、新乡等高铁城市凭借其突出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整合能力,成为河南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汇聚地。
深化了区域分工合作
米字形高铁的建成,拉近了不同经济区的距离,使河南沿线城市区位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强化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这也意味着在高铁经济的影响下,高铁不仅能够优化沿线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而且提高了沿线经济要素的流动效率,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频繁,进而增强了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一是米字形高铁打通了河南境内城市之间,河南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之间合作发展的空间阻隔,通过米字形高铁所形成的交通网络,可以广泛地挖掘河南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以市场化的方式加强河南与国内经济活跃区域的分工合作。二是米字形高铁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中原城市群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河南各个区域之间有机互补的经济合作关系,从而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分工合作新格局。三是米字形高铁缩短了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间的交通距离,产生了“同城化效应”和“一体化效应”,加强了中原城市群、郑州都市圈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提升了中原城市群、郑州都市圈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了空间结构优化
米字形高铁的建成,改变了河南的经济地理关系,使得城市之间能够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配置资源,从而带来区域之间的分工效应,推动河南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河南区域空间结构。可以看到,米字形高铁建设前全省总体联系强度较弱,区域之间经济往来较为稀疏,与省外的经济联系也比较松散。米字形高铁建成后,河南各城市之间的互动不断加强,经济往来逐渐密切,关联强度逐步提升,联系强度明显提高。如,基于卫星灯光图展示的经济发展、人口和交通联系情况来看,郑州与开封、许昌之间已形成空间上的连绵化,尤其是郑州与开封之间几乎连绵成片,呈现出由“轴辐式”朝着“网络式”的演化。与此同时,河南省辖市至周边区域的经济联系也明显拓展,城市空间格局逐步由以郑州为枢纽连接省内各城市,扩展到河南与其他区域中心的网络连接,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由沿“十”字形主线发展向多级延伸的“中心—外围”式发展,构成了区域联动发展的新空间格局。
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米字形高铁的建成,有效缩短了河南区域之间、河南与其他区域之间的物理距离、经济距离、信息差距,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在形成浓重学习效应的同时,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是米字形高铁网提升了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效率,先进生产要素的流入,为河南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尤其是,区域交流的加强会增进不同地区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协同,带动科技、文化、教育等能力和服务的提升,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浓厚氛围。二是高铁通过方便人们出行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从而使连入米字形高铁网的城市面临更多的要素流入和市场需求的扩大。为了迎合这部分新需求,供给端就会出现新的投资,进而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持续动力。三是高铁具有速度优势,能够显著吸引壮大旅游、商贸、房地产、文化教育等与人流聚集有直接关系的现代服务业,促使高铁沿线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诸如会展、旅游、餐饮、住宿、零售等第三产业,实现客流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培育形成一些原本不具备发展基础或发展优势的高端服务业,进而带动河南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作者系河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